

我在与不少老师聊谈时发现,这里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好,常使他们头疼。在现实中,我们也确有很多的例证,很多学生不是智力障碍或“不聪明”,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所以成绩很差。这让来自不少名校或习惯教好班的老师们很失落,也很无奈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。但什么是学习习惯呢?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老师看不惯的“小动作”究竟是习惯还是“临场”的一种表现呢? 这些实际问题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。
现在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就是,教差班或差校学生是你要面对的,因此学生成绩差、习惯差就不能成为自己的教学借口,而应成为你教学的突破口。事实说明,所谓的习惯差与学习差也只是相对的。教师的教学有效投入和教学智慧则是根本性的。十月份听了一个班的英语课,班主任说,哎呀,你不知道,今天学生的表现还是通过动员和要求才如此,要是在平时,你骂都骂不动!我想,既然对学生提出一些特殊性的要求,学生就能改变一些”习惯” ,那也就说明,“差”学生的“差”的“习惯”还是有改变的可能----------只是很多老师没有乘热打铁,因势而导以及坚持而已。
如何改变学生不良的习惯?其方法有很多,这里仅就自分教学的一些理念和策略来谈谈。
自分教学主张,“教学本是脑力活,巧用情智才成功”,转差也好,培优也好,成为智慧型教师应成为一个教师的首要追求。相关研究表明,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发展有长效性的效果,但在学习期间,学生最佩服的还是教得好的教师。研究也表明,学生成绩的提升才是影响学生愿意改变不良习惯最核心的因素。因为成绩提升会带来真正的喜悦和在群体中应有的尊严。脱离学习的问题解决或者说脱离教学过程本身而试图去解决”学习习惯”问题是不明智的。这就提醒我们,教师,智慧地教、教得得法才是根本性的。往往不是学生学的蠢,而是自己教的笨。改进自己的教学,教到点子上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自分教学的环节设计实际上蕴含着这样一个理念:让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与改进。通过教的改进来带动学的良好习惯的养成。
比如,自分教学非常讲究情感调节。长期处于单一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中,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单调枯燥。虽然我们讲究苦学的精神,但苦是有底线、有限度的。这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尤其如此。情感调节不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,它更是一种与学生交往之中的情感表达,这就需要智慧,需要捉摸。很可惜,现实中不少教师既恼怒学生不争气,而又很想教学出成效,就是不肯在情感调节(这里的情感调节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)上下功夫。上课不注意导入,开口就讲新知识。认知活动总是始于感性和具体而达于理性与抽象,明知知识很抽象,就是不愿意结合生活实际,进行思维上的嫁接。明明学生一堂课有效注意力分配只有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(年龄越小,有效注意力越短),有的老师就是不改变下教学习惯,不肯变换一下方式,一股脑儿地讲。刻板而一成不变的教学带来的学习心理抵抗是潜在的,深层的,稍有机会,抵制行为就出现,如习惯说小话,开小差,甚至表现出比较严重的故意行为,让上课教师难堪。一个教师不善于调节教学行为,实际就是不善于调节感情,长期下去,自己的心理或思维也会成为定势,霸蛮心理就不知不觉地养成了——有的教师教学日久,养成了动辄训人的习惯,这实际与长期的教学行为有关——教师太像一个教师,就是一种角色固化,会进一步影响自己的社会交往。
再比如,自分教学非常注重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限定。自学用多长时间、小组讨论用多长时间去得出小组结论等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。培养学生快速地获取文本中的有用或重要信息,不仅仅是应试的需要,也是未来日常生活中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,这是一种实际的能力。对年级越高的学生自学的速度要求越快,也就是给予课堂自学找出问题或寻求答案的时间越短。这种课堂自学环节的设计就是要避免学习松松垮垮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要求,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然会提高,习惯也就会养成。
再比如,自分教学非常强调讨论、互帮(有时也叫群言)。这种小组学习实际上也是要养成一种习惯,即学会向同伴学习、请教的习惯。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的感情、习惯的形成,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。国外中小学非常重视这种合作,它们一般叫项目式学习,由学生自己结对成小组,共同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。问题解决不好,影响小组的整体考核结果。这种小组学习即使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也非常盛行。事实也说明,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比代际之间的学习更频繁、更有效。在知识学习中,教师的作用就是“点化”——针对问题而教。
我常常讲,中小学管理的弊端之一就是脱离学习过程或学习的实际讲道德(相对宽泛意义上的道德)、讲规范。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怪。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而言,道德说教过多,够多,以致成效很低。特别对差生而言,“脸皮怎么这么厚”是不是与教养的方式不当有关呢? 连在最主要的学习活动中都没共同的交流分享、互动互促,一个班级的班风、学风怎么形成呢?还能指望其它的什么东西来促使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帮互促